□何勇海
  陝西宜川縣丹州鎮郭儉村,是一個投資上千萬建成的移民新村,老百姓入住才兩年,突然被告知要被強拆,原因是當地政府要建迎賓大道,村子擋路了。很多村民想不通,畢竟當初每戶用於蓋房和裝修都花費了近20萬元,整個村子投資超過兩千萬元,咋說拆遷就拆遷?(4月1日《華商報》)
  由於自然環境與經濟條件落後,自然資源稀缺,交通不便等因素,自1986年,宜川縣第一次被評定為“國家級貧困縣”後,“國貧縣”帽子就再也沒有摘下來。為改變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,近年來,國家對宜川縣實施了黃河沿岸扶貧開發移民工程。按規定,扶貧移民搬遷要遵循搬得起、住得穩、能致富的原則。可是,入住才兩年的移民新村又要被強拆,這樣的移民搬遷何談“搬得起、住得穩、能致富”?要知道,當初每戶用於蓋房和裝修都花費了近20萬元,移民搬遷可不是玩“小孩過家家”之類的游戲。
  當地政府要建迎賓大道的理由即使再充分,除了要考慮老百姓的拆遷承受力之外,還要考慮會不會糟蹋浪費政府的扶貧資金。時到今日,各級政府對宜川投入了多少扶貧資金,在網上我沒有查到最新數據,一個舊數據顯示,至2007年,宜川縣扶貧移民搬遷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.3億元,如果算上近幾年的投入,一定更加不菲。那一筆筆來源於納稅人的扶貧資金,豈能被“搬來搬去的搬遷房”“搬”掉?正如一位村民所感慨的:“建設一個移民村不容易呀!說句不好聽的話,這都是在糟蹋浪費政府的扶貧資金。”
  在網上,我還查到了一份幾年前的報道,是宣傳宜川縣實施生態移民搬遷的,報道稱“搬遷不僅‘搬’出了青山碧水,而且使農民們遷入了美好的新家園,過上了20年後的生活”。如此美好的宣傳言猶在耳,卻鬧起了“才搬遷,又拆遷”的瞎折騰,讓人不由得質疑:當初某些人執行所謂的生態移民搬遷,是否只是為了給時任的地方官員臉上抹粉、功勞簿上貼金,並沒有把百姓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,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、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放在首位呢?
  如此質疑並非沒有來由。近年來,像宜川一樣,一些地方“今天建、明天拆”之類的瞎折騰,並不少見。像宜川移民新村這樣的“短命建築”也時有所聞。錶面上看,是城市或城鎮規劃短視,缺乏預見性,導致“規劃趕不上發展速度”而時有調整。往深層看,其實多半是時任官員為謀求利益、追求政績而規劃,如何最大程度地謀得利益、求得政績是規劃首選,而不是為老百姓、為地方長遠發展而規劃。這恐怕是一種“我走後哪管它洪水濤天”的思維。而繼任者又會大動干戈地拆遷,“糾正過去錯誤的規劃”。
  所幸的是,宜川移民新村的拆遷事宜被叫停了,有關部門責成宜川重新規劃迎賓大道。假如沒有央視焦點訪談等強勢介入,那個入住才兩年的“移民新村”會不會遭遇“拆你沒商量”的命運?很難說。重新規劃迎賓大道也證明,政府規劃完全可以有折中方案,不是非要與民生利益相衝突。宜川“移民新村”拆遷風波也告訴我們:政府規劃應剋服政績衝動,著眼長遠,兼顧民意;失去民生道義責任、只顧官員政績利益的規劃——— 無視移民新村的存在,將迎賓大道規劃成官員的“風光大道”,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。
  (原標題:“才搬遷,又拆遷”不僅僅是規劃短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h32khgv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